近日有官方媒体消息披露,“数千家”地方驻京办(驻北京办事处)将在半年内因新出台的规定而被撤销,新闻在其他媒体上热炒几天后,官方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对外澄清其实将被撤销的驻京办“没有这么多”,但也没有进一步说明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细节。
“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是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的理由。“数字有出入,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是他针对实际有多少驻京办将被撤销的回应。
这样的说法让人感觉格外纳闷,同时也只能让人产生更多疑问。印象中,中国政府和高层有关“支持媒体搞好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话说了不少,然而在政务越来越公开的大方向下,为什么有关当局会愿意一方面证实一项新规定的出台,但另一方面却欲言又止?文件内容到底有什么“不方便”被披露?工作人员会有什么难言之隐?
除了继续猜测背后的原因,也许已经没有更好的解读方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的有关“明确规定”,至今依旧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
事实上,有关驻京办的存废以及其裁撤的级别和程度,涉及的不仅是技术细节,还有重要的公共利益考量。也因为如此,任何信息上的模糊只会削弱民众对新规定有效性的信心。而如果说这次有关驻京办整治的信息披露,凸显了长久以来政府单位决策不够透明的问题,其另一面呈现的或许是政府在改革方面的迟疑和犹豫,也难怪民间对政府最新动作的实际效果有所怀疑。
驻京办所代表的制度缺陷和现实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于媒体和民众的视野当中。“跑部钱进”、请客送礼、公费招待、伺候领导等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工作文化,都是长期被社会诟病的不良官场风气,积聚了许多民间的不满。
有关中央将大动作撤销显著数目的驻京办的消息曝光后,媒体上也陆续浮现许多不愿具名的各地驻京办工作人员对于新规定的看法。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说法,为个人行为操守辩护,并加以合理化驻京办存在的必要,包括一些看似合理的职能,如向中央争取在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以及“维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即承担将来自本地的上访人员遣送回原籍地的任务。
然而正是这样的工作,反映了驻京办其实是一个更大问题的现象,而不是驻京办本质的症结。驻京办的存在,其实直接体现的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和运行体制的系统缺陷。在信息化的时代,地方还必须有人常驻首都,亲自搜集信息和联系各中央部门,本身就不是一种进步的作风,而在地方政府和法律无法有效调解社会利益纠纷和矛盾的情况下,信访人员的部分管理责任也落在驻京办的身上。
从现实来看,这次针对驻京办的新管理办法,注定是一场无法彻底的改革。进三步,退两步,改革在踟蹰中前进,这或许也符合一般人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认知。
《联合早报》
(编辑:梁嘉芪)